巴西青年海派弄堂邂逅“家的味道”
巴西青年海派弄堂邂逅“家的味道”
巴西青年海派弄堂邂逅“家的味道”
外头下着雨,陆凯飞骑着“小电驴”,灵活穿梭在上海的弄堂里。这个端午小长假,他来(tālái)赴一场粽香之(zhī)约。
陆凯飞是来自巴西的留学生,目前就读于上海体育大学。在(zài)此之前,他甚至从未品尝过粽子。而与他相约的“上海阿姨”孙鸿银,则是这片历史文化风貌区(qū)弄堂里远近闻名的巧手。在这里生活了近70个春秋(chūnqiū)的她(tā),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志愿服务队,被街坊邻里亲切地唤作“宝宝阿姨”。
在徐汇区天平街道嘉园党群服务站的公共客厅,陆凯(lùkǎi)飞被眼前(yǎnqián)的“魔术”吸引:青翠的粽叶在她指间驯服地弯折、成型,莹白的糯米裹挟着油亮的肉块被娴熟地填入(tiánrù),细(xì)麻绳灵巧(língqiǎo)地缠绕收紧——一枚棱角分明、饱鼓鼓的粽子便跃然掌上。行云流水的动作,让陆凯飞也跃跃欲试。
然而,那温顺的(de)粽叶到了他手中,却立刻变得桀骜不驯(jiéàobùxùn)。不是生硬(shēngyìng)地(dì)裂开小口,就是软塌塌地卷不成型。“手势已经对了,勿要急,心定下来就好。”语言虽不通,但宝宝阿姨(āyí)的鼓励透过动作传递过来:她耐心地引导着他的手指,一折、一捻、一压、一裹……一遍又一遍。几番无声的“手语”教学后,陆凯飞终于独立包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粽子。围观的阿姨们比他更(gèng)兴奋(xīngfèn),笑声和夸赞声溢满了小屋:“聪明,学得真快,有样子了!”
灶上的大锅(dàguō)里,几十枚(jǐshíméi)粽子正咕嘟咕嘟地翻滚着,独特的香气弥漫开来。
这熟悉的谷物香气,瞬间(shùnjiān)勾起了陆凯飞的乡愁。“在我的家乡巴西,也(yě)有一种类似的食物,叫帕莫尼亚(Pamonha)。它(tā)是用磨碎的玉米(yùmǐ),加上牛奶、盐、黄油调成糊状,包在新鲜的玉米叶里煮熟的。”陆凯飞比划着,外观上确实与粽子有几分神似。
帕莫尼亚是巴西传统节日“六月节”的(de)经典美食。南半球的六月正值(zhèngzhí)冬季,恰逢玉米(yùmǐ)丰收。人们便用这金黄的馈赠制作帕莫尼亚,以此感恩大自然的慷慨。这种用食物表达谢意与分享的传统,竟跨越了(le)重洋。
“阿拉包粽子(zòngzi)(zòngzi),也是回馈社区呀。”宝宝阿姨笑了,让记者翻译,阿姨们每年亲手包的(de)这些粽子,最终都(dōu)会(huì)送到社区里独居或(huò)需要关爱的老人手中。这份朴素却厚重的情意,像一股暖流,悄然击中了陆凯飞的心——原来粽叶包裹的,不只是糯米和馅料,更是邻里守望的暖意。他重新拿起一片粽叶,动作多了几分虔诚,仿佛要将这份心意也包裹进去。又一个圆鼓鼓、憨态可掬的粽子在他掌心诞生。这热气腾腾的分享,无论在上海的弄堂(lòngtáng)还是巴西的节日里,都刻着(zhe)相似的、关于“家”与“归属”的印记。
临别时,宝宝阿姨硬是塞给陆凯飞好几个热乎乎的粽子。“我要带给朋友们尝尝,告诉他们(tāmen),这是我为他们准备的。”他珍重(zhēnzhòng)地收好。或许最好的粽子,本就(jiù)不分咸甜(xiántián),也不分国界。滋味流转间,最珍贵的,是那份包在叶子里、想让人尝一口的心意。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